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

為什麼讀書比臉書不孤獨?


有些人擁抱時代,有些人對抗時代。而每個時代,都需要這兩種人。
最近出版新書《如何獨處》(How to Be Alone)的五十六歲美國小說、散文作家法蘭岑(Jonathan Franzen),就是後者。二○一○年他才出版第四本小說《自由》,就被《時代》雜誌選為封面人物,譽為「偉大的美國小說家」。
但即便自己的作品在當代獲得高評價且暢銷,法蘭岑依然無法忍受新科技和大眾媒體所帶來的影響,不時批評且憂慮真實和誠實的聲音將會因此逐漸消失。
他認為,網路科技帶來的不是烏托邦,反而是和資本主義不斷匯集力量,讓美國社會深陷科技消費主義的夢境中。
臉書只是自導自演的電影
他尤其討厭推特(Twitter)這類社群媒體,因為一百四十個字不足以呈現任何事實或有效的論辯。至於臉書,在他看來,使用者多數像是在自導自演一部電影,用來邀請他人觀看自我陶醉的鏡子,用滑鼠輕輕一點,以便確認自己的優越性。
在喧囂的大眾文化中,《如何獨處》像是法蘭岑反思一個人、一個讀者、一個作家,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、如何安於孤獨、如何從憤怒到平靜的過程。
「對話增進理解,但孤獨才是天才的學校,」作家詹宏志引用《羅馬帝國衰亡史》作者的話指出,「我們理解他人,通常是帶有社會性的,透過接觸產生意識,形成對社會和他人的理解。但我們有所體會、形成智慧,則是純粹自我內心的處理、吸收、轉化過程。如果一個人沒有獨處的方法,是無法達到更高的境界。」
詹宏志形容,他讀法蘭岑的書,覺得自己被挑戰、被挑釁了,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。
法蘭岑不但刺激讀者思考,甚至在書中毫不遲疑地評論:「對我父親來說,《時代》雜誌是最高文化權威。……這本曾兩度用紅框圍住詹姆斯.喬伊斯臉孔的雜誌,已將封面奉獻給史蒂芬.金……,美元已成為衡量文化權威的標準。而像《時代》這類不久前仍有志塑造全民喜好的雜誌,現在反過來以反映全民喜好為己任。」
有趣的是,法蘭岑即將出版的第五本小說《Purity》(純粹)已和《飢餓遊戲三:自由幻夢》下集,《格雷的五十道陰影》等暢銷小說改編成的電影並列,被《時代》雜誌選為二○一五年必看的文化大事。
法蘭岑如何解讀這個彷若「閱讀者死亡、視聽者誕生」的時代?以下是專訪摘要:
問:透過文字了解自己與了解世界,跟透過影像,有什麼不同?
答:閱讀當然不是唯一了解世界的方法,我也不在意其他人如何過日子。但我很關心讀者,我在《如何獨處》裡想強調的,是當你在讀小說時,其實反而並不孤獨。
因為雖然「書」的被寫作與被閱讀,都是在一種單獨的情況下完成,但奇特的是,當我閱讀一本小說時,我卻能感受到和作者、其他讀者、以及自己的交流。
讀者腦vs.觀眾腦
問:對現代人而言,影像似乎有更大的吸引力,同樣的文本,人們寧可選擇看電影多於看書。視覺特效的進步,也開啟想像的世界。我們在黑暗的電影院裡,那不也是一種獨處?這與閱讀有何不同?
答:電影和電視劇,其實是來自小說的繁衍,現代影劇其實提供了很多十九世紀時小說帶給人們的娛樂滿足。我也常看好看的電視劇,但我更愛書一些。
一個「讀者」和一個「觀眾」,兩者間的區別在於,讀者的想像力與連結度是比較活躍的,閱讀的體驗也是比較親密且個人化的:每個讀者對角色和場景的想像,是以每個人獨有的方式產生,情節與場景發生在讀者的腦袋裡,而不是在一個外在的螢幕上。
自欺欺人的現代消費主義
問:經典文學與現代消費主義的社會,必然是對立的嗎?
答:不必然是對立。在歐洲,小說的興起其實和中產階級消費主義的興起是同一時期。然而,文學和消費主義之間的關係是緊張的。
因為文學追求真實,且往往帶有悲劇因子;而現代消費主義卻往往是奠基於謊言(譬如,買下這個你就能得到快樂),也給了很多人逃避人生現實困難的藉口。
問:文學是一種心靈的傳播、溝通模式,但在紙本書逐漸弱化的時代,文學或者你所重視的「深刻思考」,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?會對人們產生什麼影響?
答:作為一位小說家,我的工作並不是改變世界,而是服務讀者。讀者總是存在的,總是有那麼些少數人,與世界上的多數人並不相同。
當世界變得愈來愈複雜、愈來愈被科技主導,小說家就愈來愈難說一個有意義的故事,但人們對有意義的故事反而也會更渴求。我倒覺得,網路時代反而更是小說家的大好機會呢。
問:你曾評論推特和臉書這樣的社群媒體,但它們的影響力日益擴大,人們流連其上,無法不上網。我們該如何面對網路和傳播媒體所帶來的資訊碎裂化?
答:任何對自己誠實的人都會發現,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是令人上癮的。就像香菸一樣,它刺激了焦慮,然後減緩了焦慮,但只是暫時的。人們因此持續增加「用量」,直到連和朋友面對面坐在餐廳裡都無法不低頭滑手機,他們已經對那個「刺激」上癮而戒不掉了。
我也不知道這對未來會有什麼影響,但我知道,自古以來總是有某些人是拒絕被奴役的。我希望,未來還是有人會拒絕被他們的行動裝置所奴役。
問:你為什麼想成為一個作家?你希望你的新書《如何獨處》帶給大家什麼影響?
答:我在書中想告訴大家,為什麼一個讀書的人會比一個總是在上網、或看爛節目的人較不孤獨。當我們看書的時候,那種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、形成的歸屬感是很深的。而這種歸屬感在充滿膚淺電子連結的現代社會裡,反而是很容易失去的。
你還是想要有意義的故事
我想我是註定要成為作家的,而且我對於成為主流文化的邊緣、成為少數那群嚴肅讀者裡的一員,也感到很自在。但寫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,其實我們這群人還是比我想像中得多。人們還是想要尋找沒有簡單答案的故事、想了解複雜心理狀態的故事,甚至是道德界線模糊的故事。
問:在你的上一本小說《自由》,你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:在一個我們擁有了所有自由和物質充裕的時代,為什麼我們反而遠離了快樂幸福、甚至遠離了自己?
答: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容易的答案,你可以問問你的iPhone;如果你想要認真地觸碰這個問題,去讀一本好的小說吧。
轉載自天下雜誌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Login.action?id=5063996#sthash.2dhYk2Zp.dpuf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